國家支持在每個領域都制定支持裝備工業國產化的細則和規劃,要涌現一大批自主創新的產業,對每項政策都要細化推進。在一系列的政策中,以下幾條比較突出: 《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規定:實施促進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實施細則,建立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協調機制,對企業采購國產高技術裝備提供政策支持: 國產設備采購首臺(套)制度。《綱要》規定“對國內企業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高新技術裝備和產品,實行國家首購政策”,《意見》也有相關規定。 重大裝備禁限目錄。數控機床將出現在首批目錄當中。具體目錄將以關鍵單機為主,對于關鍵零部件,基本采取不限制的政策。 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財稅政策。《綱要》規定要“實施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財稅政策”,《意見》明確提出要“調整進口稅收優惠政策”。具體內容將包括“對為實現國產化而進口的材料和零部件要免稅,對國內已經實現國產化的整機進口要征稅”。 《數控機床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已起草完畢,對機床生產工業基地提供資金與稅收優惠。具體包括如下內容:1)未來五年將營造20個數控機床產業化基地和為之配套的10個基礎功能零部件產業基地,基地企業將享受國家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2)數控機床產業化基地企業所開發生產的新產品和高檔數控機床產品實行增值稅返還政策;3)對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造中已經實行了消費型增值稅的企業,還會因此獲得雙重稅收優惠。 2、下游需求拉動機床內需增長機床消費與固定資產投資高度正相關,固定資產投資回落,機床消費也就快速回落。我們認為后續年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雖然將會有所回落,但不會低于20%。另外,中國的重化工業時期還將持續至少10年,而重化工業時期是機床難得的快速發展時期,期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會有起伏,總的來說,這段時期必將是機床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基于對下游子行業增長的判斷,我們認為國內的機床消費將保持15%以上快速增長。 汽車工業對機床行業的拉動作用最強勁。按工業國家發展規律,機床的40%流向汽車、摩托車行業,機床行業的平均增速是汽車行業的1.3-1.5倍。2002年以來,中國汽車行業高速發展,雖然預期整車行業在未來增速相比前期會有回落,但仍將有10%以上的增長。國家對發展汽車零部件產業大力支持,力圖培養一批具有比較優勢的生產企業,滿足國產化的要求,并進入國際采購體系。目前,全球采購商紛紛瞄準中國,擴大在中國的零部件采購份額,具有成本優勢的中國零部件企業面向的將是全球市場,估計未來5年我國汽車行業銷售收入年均增長在15%以上。 軍工行業投入將持續增長,技改力度加大,提升機床需求。軍工行業(包括航空航天)是數控機床的主要應用領域之一,主要需求產品為大型、重型、精密數控機床、加工中心等,為了全面提高科研和生產能力,迫切需要進行技術改造等改變目前的裝備狀況,該領域對機床的需求將持續增長。 除機床以外的其他機械、高新技術行業將保持較快的發展速度。預計未來五年,機械需求年復合增長率將保持在18%左右。在國家振興裝備制造業的大背景下,以石化通用裝備、重型冶金機械、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礦山設備、工程機械、紡織機械、農業機械等為主的重大技術裝備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高新技術產業,主要是電子技術產業將取得長足發展。根據行業規劃,到2010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收入將由目前的4萬億元增加到7萬億元,“十一”期間復合增長率將在15%以上。 3、企業設備更新換代,數控機床需求激增。 數控機床是普通機床的升級產品,代替普通機床是大勢所趨。我國目前的存量金切機床設備陳舊,數控化率很低,需要大量數控機床進行更新換代。 我國國產數控機床國內市場占有率2004年為25%,2005年回升到31%。根據規劃,到“十一五”末期該比例要達到50%以上,未來數控機床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增速將遠遠超過普通機床。 4、出口增長迅速、進口替代是更大的蛋糕出口快速增長,進口明顯回落。中國已經成長成為全球機床消費大國,由于進入重化工業時期,2000起對機床的需求大幅增加,2002成為全球最大機床消費國家。 2005年中國機床消費額109億美元,占據全球份額的20%以上;而機床產值為50億美元,排名第三位,僅占全球產值的10%。 機床出口連續3年實現40%-60%的高速增長,而進口增速已經回落到10%左右。 在目前中國機床消費額中,進口機床占到50%以上,在中高端數控機床領域更占到了70%左右。2006年1-10月,出口機床6.49萬臺,同比增長15%,出口額為9.48億美元,同比增長46.70%;進口機床8.89萬臺,同比下降7.7%,進口額為59.99美元,同比增長10.96%;貿易逆差為50.51億美元。 國產機床客戶信任度增加,技術進步使國產機床具備進口替代可能。近年來,我國機床在科技開發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成功的打破了國外對我們的技術封鎖,目前我國年產數控機床1000臺以上的企業已經達到了15家,部分國產數控機床完全可以替代進口。為了提高用戶對國產機床的信任度,國內機床企業紛紛改變客戶服務理念,采取了一系列產品質量保證措施,消除用戶對國產機床的不信任,建立企業與重點客戶之間的長期戰略伙伴關系,實現互利雙贏。 3.3.3上市公司利潤增長不如預期機床行業有5家上市公司:沈陽機床、秦川發展、S華鼎、S交科技和SST縱橫。 沈陽機床銷售收入、凈利潤占機床行業上市公司總額的60%-70%之間,SST縱橫處于虧損狀態。 2006年1-9月5家機床上市公司共實現銷售收入58.10億元,同比增長22.29%,增速比行業平均水平低1.61個百分點,SST縱橫的銷售收入下降,嚴重拖累了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在剔除掉SST縱橫后,上市公司銷售收入增幅為24.67%,高出行業平均水平0.77個百分點。機床上市公司共實現凈利潤13472萬元,同比下降6.11%,凈利率2.37%;在剔除掉SST縱橫后,凈利潤同比增長16.35%,凈利率為3.00%。上市公司利潤增長不如預期的主要原因是權重最大的沈陽機床業績不達預期,S交科技經營狀況良好,凈利潤增長率達65.72%。 上市公司毛利率略有下降,與行業平均水平持平。2006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為20.23%,較2005年全年下降1.12個百分點,較2005年同期下降0.27個百分點,與行業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毛利率小幅下降主要原因是主要企業沈陽機床2006年進行搬遷改造,成本提高。 3.4鐵路設備:行業發展迎來機遇 3.4.1主要經營指標顯著好轉 2006年1-10月,鐵路設備行業實現銷售收入568.33億元,同比增長20.71%,增速分別較2006年上半年提升4.14個百分點,與2005年全年持平;實現利潤總額15.23億元,同比增長86.14%,增速分別較2006年上半年和2005年全年提升14.29、16.87個百分點;毛利率為15%,分別比2006年上半年和2005年全年提升1.11、1.1個百分點;稅前利潤率為2.68%,分別比2006年上半年和2005年全年提升0.63、0.04個百分點。 從目前情況看,鐵路機車盈利能力不強,鐵路機車車輛配件和鐵路專用設備及器材、配件贏利能力較好。鐵路機車贏利能力不強的主要原因是現在鐵道部正集中改造現有車輛,采購新車數額沒有明顯增長,而且產品毛利率低僅為10.37%,預計2008-2010年間隨著高鐵逐步建成,采購新車的力度將逐漸加大,鐵路機車的銷售收入增長和毛利率均將大幅度提高。 3.4.2鐵路投資加速帶動行業高速增長 我國鐵路總體發展水平低,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未來將逐漸改善。 根據鐵路“十一五”規劃,預計到2010年將達9萬KM(其中電氣化鐵路約4萬KM),對比2005年底我國鐵路總里程為7.54萬KM(其中電氣化鐵路約2萬KM),隱含的年復合增長率將近8%,遠高于前20多年1.41%的年復合增速。 鐵路投資加速,鐵路設備面臨跨越式發展機遇。依據《鐵路“十一五”規劃》,“十一五”期間,我國將新建鐵路1.7萬公里,2010年全國鐵路營運里程將達到9萬公里以上;年均鐵路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500億元,相比原先的500-600億元投資額呈數倍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6年1-10月,城鎮鐵路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04.2%,增速遠高于城鎮固定資產投資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速度。我們預計隨著鐵路投資的加速,鐵路設備制造業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鐵路復線化、電氣化進程的加快將加速鐵路車輛的更新換代,并推動相關零配件需求的增長。預計未來三年我國鐵路運輸設備收入增速將維持在20%以上。 3.4.3上市公司:利潤大幅增長機械行業 中鐵路設備上市公司共四家,2006年1-9月收入同比增長54.72%,凈利潤增長121.25%,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平均毛利率為14.7%,低于行業平均水平0.3個百分點,主要是由于北方創業06年第三季度專用汽車產品處于虧損狀態,影響了公司獲利能力,進而影響上市公司平均毛利率水平。 鐵路投資加速拉動相關設備市場需求,上市公司上半年的業績已經開始體現出行業景氣帶來的業績提升。太原重工和晉西車軸業績快速上升,太原重工、北方創業存在大股東優質資產注入可能,建議重點關注晉西車軸、太原重工、北方創業。 3.5航空航天設備 3.5.1行業發展面臨機遇 行業運行情況。航空航天設備包括飛機制造、航空航天制造、飛機修理等,國內航空制造業務包括:軍機、支線客機制造、及航空零部件制造、轉包業務。2006年1—10月,我國飛機制造和修理行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同比增長14.16%、14.29%;航天器制造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增長28.53%、162.63%。 由于行業進入壁壘高,飛機和航天器制造業的毛利率相對其他機械產品較高,1—10月兩行業毛利率分別達到21.71%、30.01%,分別比上年同期增加3.05和1.6個百分點。 中國國防戰略已現重大變革。中國現在已是世界最大制造業基地、第三大出口基地,但飛速發展的同時也迎來了“中國威脅論”、貿易摩擦和亞太軍事格局的新變化。 同時,臺海局勢、能源安全等因素促發了中國國防從“消極防御”向“積極防御”轉變,令中國國防戰略出現重大變革。統計數據顯示,近五年軍費占財政支出、GDP的比例維持在8%和2%以下,但中國每年軍費支出的絕對值已從1998年的不足1000億元猛增至2005年的2500億元水平附近,軍費支出年增長率保持在10%以上。 中國航空制造業亟待加強。雖然中國是世界上少數能夠制造所有主要類型軍用飛機(戰斗機、轟炸機、運輸機和直升機等)的國家之一,但中國在飛機研制能力的諸多方面仍存在較大缺陷,比如至今尚不具備研制大型轟炸機、噴氣客機的能力,中國航空制造業的總體水平落后世界一流國家至少20年。 未來5年中國航空航天事業面臨重要發展機遇。根據國防科工委制定的“十一五”規劃,在未來5年中,軍工全行業的總收入年均增長15%,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提高30點以上,而航空航天則是整個軍工產業的最高領域。國家在《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了16個重大專項,有3個涉及了航空航天產業,分別是大型飛機、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這些目標的實現,除了要求我國政府繼續加大對航空航天的投入,同時還要鼓勵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資體系,保證航空航天事業持續、穩定發展。 3.5.2上市公司:重點關注資產注入企業 2006年前三季度,9家上市公司平均收入、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34.33%、35.43%,加權平均每股收益0.148元,整體經營業績一般。2006年10月份之前,軍工資產注入將引致業績提升令該板塊成為滬深市場投資熱點,之后由于部分公司業績未達市場預期、投資者轉投大盤藍籌等因素導致部分公司股價深幅調整。我們認為,該板塊中具有實質性資產注入題材的個股2007年仍值得關注。近期,中航一集團在資本市場的動作加大。該集團表示原則上一定要實現整體上市,而具體實施中,可以先讓旗下一批專業化企業上市。中航一集團旗下主要擁有成飛、西飛、沈飛、上飛、貴航等軍民用航空飛機制造類企業和沈陽黎明、西安航空發動機、上海航空發動機等發動機生產企業以及機載設備、武器火控系統生產研發企業,目前在A股市場上市的為西飛國際和貴航股份。我們認為,中航一集團整體上市可令公司受益,未來優質資產進入西飛國際仍可期待。 3.6軸承:收入、利潤穩定增長 2006年1-10月,軸承制造行業1409家企業實現銷售收入518.63億元,同比增長24.86%,增速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利潤總額29.51億元,同比增長30.46%,較上年同期高1.99個百分點;行業毛利率為15.87%,與上年同期持平。近年來,軸承制造行業受益于機械工業、尤其是軸承主要服務的主機行業發展,增長迅速,如鐵路軸承、汽車軸承、與工程機械配套的軸承、與機床配套的軸承等。我們預計2006年行業將實現25%左右的收入增速。 行業內三大主要軸承企業哈軸、瓦軸、洛軸尚未在A股上市,目前滬深兩市軸承類上市公司的行業代表性還不是很強。目前已經上市的5家主要軸承企業,2006年1-9月收入同比增長46.68%,高出行業平均水平20.84個百分點;凈利潤同比增長39.59%;毛利率26.27%,高于行業平均水平。表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強于非上市公司。 晉西車軸、龍溪股份、軸研科技業績較好,主要原因是晉西車軸受益于鐵路投資加速,收入大幅增長;龍溪股份和軸研科技收入穩定增長,而毛利率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西北軸承受益于下游石油機械行業快速發展,利潤大幅度增長。 3.7內燃機:利潤快速增長 行業收入平穩增長,利潤快速增長。內燃機作為重要部件主要應用于汽車、工程機械、船舶、發電機組、農機、石油鉆采設備等領域。2006年1-10月,我國內燃機行業545家企業共實現銷售收入537.58億元,同比增長17.55%;實現利潤總額32.39億元,同比增長55.28%,增速較上半年和前三季分別下降10.03、4.17個百分點;毛利率和凈利率分別為15.28%、6.02%,較前三季均有提升。行業利潤增速遠高于銷售收入增速,行業費用控制良好,獲利能力正在迅速回升。 “十一五”規劃提振行業發展。內燃機行業“十一五”發展戰略包括:加快行業結構調整和重組力度,培育和發展幾個有較競爭力的企業集團,以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國內外市場競爭,實現2020年由內燃機生產大國轉變為生產強國。“十一五”規劃將促進內燃機行業的快速發展,我們預計未來兩年內燃機行業都將保持15%以上的收入增速。 上市公司業績增速較上半年提升,部分公司利潤快速增長。2006年1—9月行業內9家上市公司收入增長1.73%,增速較上半年提升3.54個百分點;凈利潤增長17.18%,增速較上半年提升11.09個百分點,加權平均凈利率為4.70%。上市公司業績表現各異:云內動力、蘇常柴A、滬東重機的利潤增速遠超過行業平均水平;威孚高科、S濟柴和上柴股份的凈利潤則仍處于下降狀態,其中S濟柴和上柴股份的降幅已較上半年縮小。 3.8紡機、縫紉機 3.8.1紡機:收入、利潤增長 提速行業:增速提升。2006年1-10月紡織專用設備848家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78.63億元,同比增長20.73%,較2005年同期增速提升6.21個百分點;利潤總額18.32億元,同比增長28.74%,增速同比提升21.17個百分點;行業毛利率為14.32%,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我們預計2006年行業需求同比增速將達到22%。目前,對行業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有:國際市場紡織品的貿易摩擦、人民幣升值和行業內低水平競爭;進出口關稅、出口退稅的變化等。中國紡機業進入了一個由量到質的調整期,那些擁有技術優勢,走“節能、環保、高速”發展道路的企業,未來業績增長將超過行業平均水平。 上市公司:經營不容樂觀。2006年1-9月行業收入同比增長9.65%;凈利潤同比下降24.13%;凈資產收益率為2.51%。經緯紡機是我國紡織機械行業的龍頭企業,經營業績一直比較穩定,2006年上半年收入、利潤增長均呈穩步增長;中國紡機處于嚴重虧損狀態,嚴重拖累了行業整體指標;精工科技、二紡機收入增長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凈利潤同比大幅下降。 3.9電氣設備:電網接力,清潔能源發力3.9.1行業現狀:電站設備景氣高點已現、輸變電設備增速加快電氣設備行業分為電站設備和輸變電設備兩大類,分別用于發電和輸配電。2006年,電氣設備行業分化明顯,電站設備尤其是火力發電設備景氣高峰已到,未來不可避免面臨景氣回落;而隨著國家對電網投資力度的加大,我國輸變電行業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6年1-10月,電氣設備行業8184家企業累計完成銷售收入7307.01億元(其中電線電纜完成3057.24億元),同比增長38.21%,較05年同期增長水平提高了9.29個百分點;完成利潤總額850.77億元,同比增長26.00%;較05年同期下降了6.8個百分點;行業總體毛利率為12.68%,較2005年同期水平有所下降。電氣設備行業總體收入增速仍然較高,達到30%以上,并且增幅較05年有所提高,但是受到原材料漲價的影響,利潤增幅明顯低于收入增長。另外,從子行業表現來看,電站設備子行業銷售收入以及利潤增長水平2006年以來基本保持下降的趨勢,而輸變電設備收入以及利潤增長水平有所提高。 3.9.1.1電站設備收入增速下降,毛利率受制于原材料價格上漲行業收入增速回落。2006年1-10月,電站設備行業收入同比增長34.08%,增速較05年同期下降9.88個百分點。從細分子行業的表現來看,大部分子行業的收入增長水平仍然保持高位,基本上增速都在30%以上,其中汽輪機及輔機制造、其他原動機子行業的收入增長水平更為可觀,分別達到44.33%、88.87%。 行業利潤增速遠低于收入增速。2006年1-10月,電站設備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8.25%,增幅大幅回落,較05年同期水平下降了80個百分點。從細分子行業的表現來看,鍋爐及輔助設備制造、汽輪機及輔機制造等子行業的利潤增長水平都大幅低于收入增長水平;水輪機及輔機制造收入、利潤增長水平仍然較高;發電機及發電機組利潤保持了30%以上的平穩增長。 行業利潤增幅低于收入增幅主要與原材料的價格提高有關,2006年1-10月,電站設備總體毛利率水平小幅回落0.8個百分點;另外,基數擴大影響增長率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供應缺口縮小、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降低、未來電源需求下降。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數據顯示,06年前三季度,中國電力供需緊張形勢明顯緩解。全國缺電省份由2005年初的25個省逐步減少到今年1月份的9個,減少到9月份的4個。另外,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大幅下降:數據顯示,06年前三季度全國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小時為3923小時,比去年同期降低182小時,除部分省份外,首次出現了多年以來火電設備利用小時數與水電設備利用小時數均下降的情況。種種情況看來,我國電力供應缺口已經大大縮減。 電源投產較多,未來新增裝機容量將逐步下降。2003以來,我國新增裝機容量增速大幅提高,2006年,投產規模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全年投產規模將達到8000萬千瓦,將是中國歷史上投產機組最高的年份。按2005年底全國發電裝機總容量為5.17億千瓦計,到今年底全國發電裝機總規模可能超過6億千瓦,繼續居世界第二。根據目前在建項目,估計2007年投產規模仍將保持在較高的水平,達到7800萬千瓦,2008年起,新增裝機容量將開始逐步下降,估計08年新增裝機容量在6530萬千瓦左右。 在建項目仍多,未來電站設備制造企業將面臨較大的業績滑坡。根據中電聯發布的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06年6月初,全國在建電站項目規模為2.5億千瓦,其中水電6900萬千瓦;火電17600萬千瓦;核電400萬千瓦;其它100萬千瓦。由于在建項目較多,08年以后,隨著電力缺口的縮小,我國電站設備企業的訂單將大幅回落,行業整體業績將受到嚴重影響。 3.9.1.2輸變電設備:增速加快隨著電站設備 近年來逐漸投產,電力供應矛盾轉向電力傳輸,電力投資也隨之向電網轉向,輸變電行業在電網投資加大力度的帶動下,各子行業收入、利潤增長出現全面提速的趨勢。 2006年1-10月,輸變電行業整體收入同比增長39.06%,利潤總額同比增長39.99%,均處于較高的水平,分別較05年同期水平提高了12.96、20.07個百分點,行業總體毛利率達到17.51%,較05年同期水平下降了1.19個百分點。輸變電各子行業利潤增長水平普遍高于收入增長水平。行業整體經營環境向好,整體行業都出現明顯受益。 變壓器行業整體運行向好,但仍受到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隨著電網投資的加快,變壓器行業收入出現快速增長,下圖中可以看出,2002年以來,變壓器行業收入增幅保持向上趨勢,2006年前10月收入增幅處于1999年以來最高位。但是,公司利潤增長并未與收入增長保持同步,02年以來,利潤增幅處于下降通道中,06年有所好轉,止跌回升。行業利潤增長不佳主要與原材料價格上漲有關,03年以來行業毛利率處于下降通道之中,但06年跌幅已有所趨緩。 3.9.2未來發展展望:輸變電景氣提升,電站設備重在結構調整3.9.2.1電站設備:未來發展主要在結構調整雖然我國電站設備總體需求隨著電力供應缺口的縮小將逐步回落,但是電站設備行業并不是全無機會。行業內的結構調整將給技術水平高、產品品種齊全、產品結構合理的企業帶來較大的機會。未來我國將加大核電、風電、水電等清潔能源的建設,而火電將致力于大型機組的建設。 1.火電占比過重,未來火電將向大型機組發展從2005年我國電力資源結構中可以看到,火電在我國現有電力結構中占據絕對的優勢,在電源結構、發電結構中分別占據75.6%、81.5%的比例。 中國電力發展目前面臨日益嚴重的資源壓力、環保壓力,對煤炭資源未來供應能力的擔心,對于火電廠對于環境的危害,都導致節能環保類的技術和產品受到重視。 國務院出臺的《意見》中,就包括:發展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包括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整體煤氣化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大型循環流化床鍋爐、大型水電機組及抽水蓄能水電站機組、大型空冷電站機組及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等新型能源裝備,滿足電力建設需要。 未來火電將向大型機組發展。目前我國30萬千瓦及以上電力設備逐漸成為主流,2008年以后火電建設必然向更大容量、高參數機組演變,估計60萬千瓦甚至100萬千瓦機組將成為主流。目前中國電站設備制造業已形成哈爾濱電站、東方電氣、上海電氣三大集團為主,100余家中小企業及合資企業為輔,共同生存的格局。其中三大動力的大型火電設備市場占有率高達80%左右,在大容量、高參數的電站設備市場已經形成了寡頭壟斷市場局面,未來在行業中優勢地位將進一步體現。 2.清潔能源將迎來大發展空間,支持國產化催生行業龍頭。 未來風電、核電、水電設備都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尤其是風電設備,2005-2010年、2010年-2020年間的裝機容量復合增長率是三者中最高的,分別達到36.6%、19.6%。而國家也出臺了種種的優惠措施促進國內風電設備制造的發展,未來風電設備的發展尤其看好。 風電: 按照規劃,2005年-2010年,年均風電新增裝機容量達到74.8萬千瓦,裝機容量年復合增長率達到36.6%;2010年-2020年,年均風電新增裝機容量達到250萬千瓦,裝機容量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9.6%。 目前我國風電設備企業技術水平仍然無法與國際廠商相比。據統計,2005年風力電站設備新增市場份額中,國內產品僅占28%,進口產品占72%。由于風力發電機的制造技術大多掌握在外國公司手中,導致我國風力發電的造價達到7000-8000元/千瓦,遠高于我國火力發電約4000元/千瓦的造價。 優惠政策推進風電制造業發展。風電設備制造在我國仍屬于初步發展階段,我國政府也推出了種種的優惠措施推動國內風電企業發展。如:1)要求所有風電項目采用的機組本地化率達到70%,否則不予核準;2)進口設備關稅不能減免;3)國家對風電企業實行增值稅減半政策,稅率可降至8.5%。 風電定價機制存在一定爭議,可能07年初有所改善。目前風電定價采用特許權招標方式,規定由風電上網電價最低的投標商中標。導致一些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以不合理的低價進行投標,使得風電對于投資商的吸引力大大降低。根據權威人士表示,國家發改委及有關部門正就風電定價機制作進一步研究,預計新辦法將最早于07年1月份出臺。 在過去5年里風電成本下降約20%,是可再生能源技術中成本降低最快的技術之一,給將來風電的規模化創造了條件。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如果定價機制能夠得到進一步完善,該產業存在較大的發展機會。由于目前技術水平仍然落后,估計我國風電機組制造業在2010年之前尚不能形成市場主導能力,但在政府支持國產化以及國內巨大市場規模的帶動下,未來該領域也將催生特大型龍頭企業, 核電: 截至2005年底,我國核電總裝機容量為684萬千瓦,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比例還不足2%。而世界上,2003年核電裝機容量的平均水平為16%,其中法國高達78%,美國20%,日本34%,中國臺灣21%。與世界水平相比,我國核電能源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國家核電自主化工作領導小組提出的關于中國核電發展的最新目標是:到2010年,在運行核電裝機容量1200萬千瓦,到2020年在運行核電裝機容量4000萬千瓦;在建核電裝機容量1800萬千瓦。 從我國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來看,我國核電行業也將迎來較快的發展。按照規劃,2005年-2010年,我國核電裝機容量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1.9%;2010年-2020年,裝機容量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2.8%。估計到2020年,中國核電建設總投資將達到約3000億元,其中設備投資約1500億元,如果設備國產化率達到70%,則國內企業將面臨超過1000億的市場。 未來降低成本要求使得國內核電企業面臨機會。中國對核電建設提出了明確的經濟指標要求,上網電價要與脫硫、脫硝的火電廠的電價競爭。這使盡量采用國產設備、降低電站造價成為一種必然選擇。 3.9.2.2輸變電設備:電網投資增加,行業景氣看好1、“十一五”電網投資額較“十五”增長86%我國電網投資占電力總投資額較低,從下圖中可以看出,我國2003年以來電源投產額逐步增大,但是2003年到2005年,我國電網投資額占電力投資比重均不到30%,而一般發達國家該比例在50%以上。電網建設跟不上電源建設的步伐,如不能改善,最終將導致電力傳輸成為我國電力供應的短板。 為了改善這一情況,我國電網投資力度已經有所加大,政府對于電網建設的重視程度以及投資力度都有所加強。我國電網投資額自2003年以來保持明顯上升的勢頭。 估計2006年可能接近2000億元。 從我國政府“十一五”期間對于電網投資的規劃也可以看出,未來電網投資將成為我國電力投資的主要方向。“十五”期間,國內電網總投資僅為5830億元左右。“十一五”期間,國家電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將投資10840億元,較“十五”總投資額增長86%,年均投資額在2000億元以上,未來5年我國電網投資將保持較高水平。 從我國兩大電網公司具體的電網投資計劃來看(詳見圖表73),重點突出了其中220kv及以上電網的建設、特高壓電網的建設。 2、電網電壓等級將有所提高輸電網主要以高電壓等級構成,配電網兼顧高壓與中低壓。由于“十一五”電網投資中,全國范圍內的聯網、大量電源投產后的外送等將是投資重點,估計投資方向將向輸電網絡傾斜,由此看來,高電壓等級產品發展更為看好。 從2006年我國電網公司的投資傾向來看,220kv及以上的電網投資力度較大。 2006年1-9月,我國兩大電網公司新增220kv及以上交流線路占總新增線路的58.9%,220kv及以上新增變電容量占總新增變電容量的73.95%。(其中南方電網220kv及以上電網設備投資額占比達62.99%) 在電壓等級結構調整中,高電壓等級產品將從中受益,估計未來220kv以上的產品增幅將高于電網投資增幅,達到30%以上的水平。 3、全國范圍內聯網建設,特高壓成為亮點我國電源分布不合理,長距離輸電對特高壓電網形成極大需求。中國能源資源與能源需求呈逆向分布,跨區域間的電能調節導致傳輸能力的需求較高。中國電力資源主要集中在華北、西北以及西部地區,而用電需求較大的東部沿海地區則能源資源比較貧乏。這種經濟發展與能源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決定了中國能源資源在全國范圍內優化配置的必然性。 特高壓技術為國家重點發展技術之一。《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明確將“重點研究開發±800千伏大容量遠距離直流輸電技術和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及裝備”列為能源重點領域的優先主題內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將“開發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輸電成套設備”明確列入振興重大技術科技裝備領域重點和優先主題。 “十一五”特高壓發展以示范工程為主,2010年后投資規模將擴大,我國特高壓技術發展可能領導世界特高壓技術前進。特高壓電網指由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系統構成的高壓電網。包括中國在內,目前世界各國普遍采用的是500千伏和220千伏電網進行輸電。與現有的電網設備相比,特高壓電網容量大、距離長、損耗低,但是在世界范圍內,技術水都不完全成熟,我國的特高壓工程將成為世界范圍內的實驗工程。 根據公開數據,到2020年中國對特高壓電網的投入約為4060億元,其中交流輸電線路為2560億元,直流輸電線路為1500億元,其中設備投資占總投資的60%左右,估計在2500億元,市場總額巨大。 從我國特高壓項目的具體規劃來看:“十一五”期間,我國特高壓項目主要以示范工程為主,2010年以后,特高壓項目將全面展開,屆時對相關設備生產公司的影響將更大顯現。我國2010年前主要有4條示范線路將建設,總投資規模按照100億元/條計算,約400億元,占總體特高壓規劃投資額比例較小。 依托特高壓項目,提升國內企業競爭力。國家已將特高壓電網確定為裝備制造業技術提升和自主創新的依托工程,為了扶持國內企業,國家發改委表示,特高壓設備要全面實現自主研發、國內生產。目前已經明確的政策是,除部分關鍵技術可由外方提供支持外,不允許外資及其控股的合資企業參與設備的研制和投標。南方電網2010年前建設的2條特高壓輸電網絡設備自主化率都將達到60%。因此,雖然特高壓工程總體合同金額還相對較小,但是在示范工程的發展中,由于政府積極推進設備國產化,相關參與公司將從中獲得技術上的提高,為后期發展奠定基礎。 3.9.3拓展海外市場,優勢企業更顯強 3.9.3.1電氣設備出口加速,出口退稅率 上調將刺激相關產品出口隨著,我國國內電源建設的需求下降,拓展海外市場成為國內電源設備企業維持公司業績的重要手段。 從主要出口商品量值數據看出,我國電氣設備產品中主要是發電機組和電線電纜等產品的出口占比重比較大。01年以來,我國電動機和發電機組、電線電纜設備的出口金額增速不斷上升,06年前10月出口金額均已超過05年全年的水平。01年以來出口量的增幅雖然有所下降,但06年增長水平有所回升。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電站設備制造生產國,在電站設備生產技術上已經具備較強的能力,超臨界和超超臨界火電、大型抽水蓄能電站、大型循環流化床等新型發電技術代表了世界電力工業的最高水平。設備出口類型也由中小型熱電聯產和自備電站機組過渡到成套大型汽輪發電機組、核電機組及燃氣輪發電機組。 但是,我國生產企業在設備研發能力,如集成技術、新材料的研制等方面與國外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尤其在滿足節能降耗標準的高新技術產品研發方面差距較為明顯。在出口上,我國電站設備出口仍然集中在周邊的發展中國家,也間接表明了我國在電站設備的技術上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需要彌補。 出口退稅率上調促進出口增長。國家五部委聯合發出《通知》,重大技術裝備、部分IT產品和生物醫藥產品以及部分國家產業政策鼓勵出口的高科技產品等,其出口退稅率則由13%提高到17%。此次將直流和交流的發電機組、多相交流電動機、壓燃式內燃機發電機組等出口退稅率上調至17%,將刺激具電氣設備相關設備的出口增長。 3.9.3.2項目體現集團優勢,市場主要在周邊地區從公布的一些電氣設備出口項目中看到,巨額的海外訂單一般都由國內實力雄厚的大型電氣設備集團、電網公司主導,而項目來源主要是在周邊地區,如東南亞、南美洲等地區。 3.9.4原材料價格預期回落,毛利率有望提高 電氣設備產品成本構成中,原材料一般都占總成本的絕大部分。由于一般合同均為閉口合同,原材料價格上漲時,電氣設備制造企業對此的反映有所滯后,導致毛利率可能有所下降;相反,在原材料價格回落時,電氣設備制造企業也有望受益于反應的滯后。 近年來,電氣設備主要原材料價格都出現大幅度的上漲,從圖中走勢可見一斑。 2005年,銅、鋁以及硅鋼片的價格急速拉升,06年價格基本上仍然保持在高位。 由于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對電氣設備行業帶來較大的成本壓力,變壓器、鍋爐、發電機組等電氣設備產品毛利率到出現明顯回落。隨著原材料價格走勢出現分化,一些原材料價格的回落趨勢,將會促使相關產品毛利情況有所改善。 硅鋼片價格回落,變壓器毛利上升明顯。硅鋼片是變壓器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占其成本的35%左右,該產品的價格變化將對公司毛利率產生顯著的影響。根據下表敏感性分析,可以看出,該產品價格變動5%,變壓器毛利率就將變動1.48個百分點。 隨著武鋼硅鋼片產能在07年釋放,該類產品價格可能有所回調,屆時變壓器產品毛利率情況將有所改善。另外,隨著變壓器生產企業對前期硅鋼片價格上漲反映到位,新簽合同產品價格提升,將對該類企業產生雙重利好作用。 鋼材價格小幅回落或者低位整理,發電機組成本壓力較小。發電機組中很大部分原材料為鋼材類產品,占其成本的60%左右,該類產品由于產能較為充足,價格上漲空間不大,06年已經出現回落,未來大幅上漲可能性不大。 有色金屬產品價格回落,開關類產品受益。在各類電氣設備產品中,開關類產品成本中銅、鋁合計占產品成本的約40%,占比相對較大。06年三季以來,銅、鋁價格出現向下趨勢,預計2007、2008年,銅價格回落幅度將在11.8%、13.33%,鋁的價格回調幅度分別在7.7%、12.5%,預期下調幅度較大。開關類企業將受益。 3.9.5上市公司:主要經營指標快速增長,公司業績分化明顯1.上市公司主要經營指標快速增長2006年1-9月,天相電氣設備行業30家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31.49%,增速較2005年同期34.82%的水平小幅降低;凈利潤同比增長23.48%,和2005年同期51%的增長速度相比,大幅下降。2006年前三季度,電氣設備行業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為0.28元,高于05年同期0.23元的水平。 電氣設備行業凈利潤增速出現較大幅度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有色金屬等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導致主營成本增長速度較快,對于凈利潤增長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從毛利率水平也可以看出這一點,06年前三個季度,行業平均毛利率約為23.48%,相對于2005年同期的24.69%有所降低。 2.公司業績分化明顯2006年前三季度,電站設備制造企業收入、凈利潤增速明顯下滑。哈空調、華光股份等公司收入、凈利潤增速都出現大幅下降,而且哈空調業績還出現了負增長。 S東鍋、東方電機業績表現較好,尤其是東方電機依靠充足的在手定單,業績增速有所提升。 輸變電行業上市公司表現仍然分化,從幾家優質公司表現來看,基本上業績表現良好。 55公司研究/調研報告投資難免風險吉人自有天相行業深度研究輸變電一次設備中主營高壓開關的思源電氣、平高電氣收入分別維持47.62%和46.14%的高速增長,凈利潤分別維持38.20%、66.66%的同比增幅,思源電氣增幅下降與產能擴張效應降低、基數擴大有關;總體看來,2家公司運行情況良好,收入增長較快。隨著電網建設的展開,變壓器類上市公司業績增長較好,特變電工收入、凈利分別同比增長30.67%、74.37%;天威保變不僅變壓器業務有所增長,而且依靠太陽能電池業務的規模擴張,收入、凈利潤增幅更是達到101.32%、185.73%。 輸變電二次設備行業上市公司中,許繼電氣收入同比增幅較05年同期水平有所下降,但盈利能力大幅提高;國電南自受到競爭激烈導致價格下降的影響,收入、凈利增幅有所下降;國電南瑞06年以來業績表現出現大幅滑坡。行業內部分產品銷售模式的改變對相關產品利潤產生較大負面影響,進而影響到行業的利潤增長,但預計這一影響后期將有所減緩。 4.行業投資主題4.1機械行業2007年四大投資主題..振興裝備主題:關注振興裝備國策中受益的行業及龍頭企業。這些行業及上市公司主要包括:作為裝備母機的機床行業(特別是數控機床)及上市公司沈陽機床、秦川發展;大型海洋港口設備(包括大型船舶)及上市公司中集集團、廣船國際、振華港機、滬東重機;礦山能源設備及上市公司天地科技,江鉆股份;軍工裝備及上市公司西飛國際、火箭股份、軸研科技等;鐵路設備及上市公司晉西車軸、北方創業;節能降耗的環保設備、新能源設備及上市公司東方電機(水電、核電、風電)、天威保變(太陽能)、湘電股份(風電設備)。 投資加快主題:關注受益于投資加快行業中的優勢企業,業績有望快速回升的上市公司。特別關注行業景氣度明顯提升,但公司業績尚未完全釋放的企業,如鐵路設備行業的晉西車軸、北方創業等。 出口加速主題:關注具備出口能力的行業中的優勢企業。如工程機械行業的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安徽合力、柳工、山推股份;電氣設備行業的東方電機、特變電工等。 重組并購主題:特別關注集團有優質資產、有意引進戰略投資者的企業。根據“十一五規劃建議”精神,我們認為在未來幾年,機械行業中企業之間的收購兼并行為將逐步增加。通過收購兼并與資產整合將顯著提升公司業績,提升公司綜合競爭力,如三一重工欲收購集團旋挖鉆機資產,上海機電收購集團氣電一體化資產,東方電機集團整體上市預期,西飛國際、洪都航空、許繼電氣、國電南瑞大股東注入優質資產預期等。 4.2投資策略:尋找未來5-10年能在市場競爭中勝出優勢企業! 重點公司估值低于國際平均水平。按照Bloomberg提供的盈利預測數據,剔除市盈率奇異的公司以及沒有預測數據的公司,目前國際市場上機械行業上市公司的2006年、2007年的動態PE分別在18.5倍和17.5倍,而我們重點關注的公司2006年、2007年尤其2007年的PE大多低于國際平均水平,估值有提升空間。 行業投資機會: 建議2007年繼續關注機械細分行業的龍頭企業、快速成長企業。如:工程機械中的中聯重科、三一重工、柳工、安徽合力,港口設備中的中集集團、振華港機,船舶設備中的廣船國際、滬東重機,機床行業中的沈陽機床,鐵路設備中的晉西車軸,礦山設備中的天地科技,航空航天等軍工裝備中的西飛國際、軸研科技,電氣設備中的平高電氣、特變電工、許繼電氣、思源電氣、東方電機,縫紉機中的中捷股份等。從長期投資角度分析,建議重點關注在未來5-10年有望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勝出優勢企業。我們根據:產品市場競爭力強、產品市場規模足夠大、國際市占率提升潛力大、重視出口、管理良好、經營機制有望改善等要素對機械上市公司進行挑選,認為目前已經具備或將具備勝出潛能的公司有:中聯重科、三一重工、柳工、安徽合力、中集集團、廣船國際、滬東重機、沈陽機床、西飛國際、東方電機、特變電工,維持對這些公司長期增持的投資評級。建議投資者根據這些公司的股價表現選擇合適的介入時間。 從短期投資角度分析,我們綜合考慮細分行業發展前景,公司未來業績增長及估值水平,建議2007年重點關注:中集集團、晉西車軸、中聯重科、廣船國際、沈陽機床、中捷股份、特變電工、許繼電氣,維持增持評級。 投資風險。風險仍主要來自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可能的大幅下滑。如果國家2007年實施嚴厲的宏觀調控政策,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將大幅減緩,則將影響設備投資,機械行業增速也將隨之減緩。但從2006年前10個月的固定資產投資狀況來看,2006年7月以來的宏觀調控已顯現成效,2007年實施嚴厲調控政策的可能性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