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裝備天下。昨天上午,我國首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2000千瓦風電機組在渝成功下線,本月內將運往內蒙。就在機組下線前一天,該機組的制造者——— 中船重工(重慶)海裝風電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裝公司)在華能集團內蒙古北方龍源公司中標,一舉接下12臺2000千瓦風機的大單,合同金額達1.57億元。
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黃奇帆,中船重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吳強出席下線出廠儀式。1年多以前,在他們兩人的見證下,我市與中船重工集團簽訂了經濟合作戰略框架協議,協議的重要內容就是雙方聯手在我市打造百億風電產業基地。
黃奇帆表示,這臺風機的下線是重慶裝備制造業發展中的一件大事。大力發展風電產業是國家的重要產業導向,海裝公司風電裝備產業項目是我市發展裝備制造業、培育風電產業集群的重大支撐性項目。該項目的實施,有利于改變我國大容量風電機組基本依賴進口的現狀,提高風電機組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有利于我市打造風電產業鏈、提高裝備制造業的整體競爭力;有利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吳強認為,這標志著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CSIC)與重慶市政府合力打造的百億新興風電裝備產業取得階段性成果,為形成我國大功率風電機組的自主開發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悉,昨日下線的風電機組由海裝公司與德國艾羅迪公司聯合設計、將于本月內運往內蒙古輝騰錫勒風場吊裝試運行。這臺2000千瓦機在我國創造了三個第一:一是國內首臺單機功率最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風力發電機組;二是國內首臺通過GL(德國船級社)認證的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三是國內首臺經過DEWI(德國風能研究所)測試的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
2000千瓦風電機組是針對我國的氣候環境特點和工程化條件而設計的,產品可覆蓋國內三種主要類型的風區(包括90%的大氣對流地區、70%的水陸空氣對流地區和山口風地區),具備在高溫、低溫、風沙、鹽霧、高海拔等惡劣環境條件下持續工作的能力。樣機的試制過程,海裝公司走出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與“聯合設計、源頭切入、自主創新”相結合的創新之路。帶動形成了大功率風機整機制造及零部件配套的產業集群的雛形。該機組能夠較快地實現國產化和本地化,性價比高、可靠性強。
據了解,首臺樣機國產化率不低于70%,大批量生產后,國產化率可達到90%,與同功率進口風機相比,節約成本30%以上。我市將盡快形成國內風電裝備研發與生產的重要基地,形成200萬千瓦以上的風電裝備的制造能力,形成百億風電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