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作為管理者,我把握三個原則:第一是決策,即事做不做,這是王石來決定的,否則我當董事長、總經理就算失職。其次如果做,誰去做,即用人的問題。第三個是下屬一旦做錯了,你承擔責任,無論他是什么原因做錯了,你承擔責任。這是我的管理原則。很簡單,你重用他,他做錯了,已經誠惶誠恐了,你可以兩種態度:你辜負了我的信任,我信任你,你把事情做砸了,這是一種態度,但不是我的態度。我的態度是你做錯了,不是你的責任,是我的責任。因為首先他不適合做的事情,你信任他讓他去做,這是你用人的問題,責任在于你,而不在于他。不管你脾氣好壞,但如果你不善于溝通,是會很吃虧的,更重要的,在事業上首先要能干,這是非常重要的。
潘剛:當企業真正融入世界市場的時候,你沒有任何余地。如果你的品質不好,那可能造成整個行業的倒塌。因為中國制造的產品走向世界之后已經不僅僅代表一個企業,更代表國家的形象和中國品質的形象。
金志國:中國制造的脊梁是什么?這個脊梁就是話語權!你有沒有話語權,就看產品的“標準”是不是你說了算,“游戲規則”是不是你制定的。
如果我們只是跟隨別人的“游戲規則”去競爭的話,那么我們永遠不是一個創造者。創造“游戲規則”才叫創造。
黃鳴:引進的技術永遠不是最核心的,因此永遠被人擠壓,永遠是“紅海”。要改變這種困境,就要有自己的東西,就得艱苦,就得創新,就是跟別人不一樣,這樣才能有“藍海”。“藍海”是一種寂寞、一種耐力、一種堅強、一種風險。“藍海”就是比誰到最后一個。一個百個死了九十九個,剩下你一個,你就是“藍海”。
王志東:今后互聯網在人們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會越來越像電力和蒸汽機所起到的作用一樣。再進一步發展,互聯網將成為一種生產力引擎,它最終會滲透到各個行業、各個領域。
互聯網進入各個不同行業,很多技術都將平臺化、專業化。這種專業化之后,技術普及的門檻降低了。市場不斷細分,細分出的每一個市場都能夠做得非常大。在細分的基礎上再做另一個層面的整合,這是未來5-10年互聯網發展的絕對趨勢。
陣曉:股東利益、合作伙伴的利益、上下游之間服務商的利益、我們員工的利益、消費者的利益,這些利益應該是和諧的統一。也就是說,企業做得最好的時候,各方利益做得最和諧、最統一。我們把消費者突出來,作為第一滿意度的考核,但其他各方面也要做和諧平衡。假如只有消費者的滿意度,沒有各合作方的滿意度和股東投資者滿意度,企業很難生存和發展。